所謂的文青就是趨炎附勢的傢伙。不過,想當然,必須修改一下定義。

當有一群人很認真的喜歡一些作家,並且這群人被定義為某個族群,那麼想要參與這個族群的人便會趨炎附勢進來。然後這個擴大的族群就被汙染了,後繼者便會「趨炎附勢」的直接了當拒絕喜歡這些作家。所以當有一項作品他很少被人讀,情況例如名作者卻不是名作品等等,就投以文青之喜好。其中也包含經常聽到的書名,也就是所謂經典。不過這些經典大部分和普通人不同,這些經典是要經過他們所認可的前輩推薦他們才特別去讀的。如果這人他其實並不全然相信或認同這位前輩,基本上他讀不出其中哲理。不過,事實上,我們顯而易見地看到,就是再使我們受不了的書,他都有只有他才有的精髓。就是言情小說也一樣。我覺得沒必要去嘲笑讀誰的作品,如果一個人讀紅樓夢和一個人讀言情,真有那麼不同(就品味方向,或我說的自以為取向)的話,我還真不明白是什麼。

我有時想要大方地說: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,就是好的。甚至不需要去辨別我們喜歡的緣由,因為要解釋一件事情,對於會說話的人而言,要如何天花亂墜都無所謂。好吧,我確實覺得很做作。非要解釋什麼的話,我大概能舉個例子。米蘭‧昆德拉的書,台灣人挺喜歡看,尤其是有了全新的翻譯之後,我揣測他更常被人翻閱。我們首先不論書籍更深奧的思想來看,在「生命不可承受之輕」(我雖然舉了例子,但我沒有在排擠尚未看過的人)中的「媚俗」經常被人引用,我剛看完時也覺得世界充滿了令我想吐的媚俗。但是我逐漸發現,好像不全然如此。

難道真有什麼是該廢除或是該被摒棄的嗎?

我想應該沒有。

所以不能相信這件事情。

我們當然會為了想要在眾多人群之中樹立自己的獨特之處,讓自己在茫茫人海中顯眼變得鮮明,於是我們的方法便是讓自己的喜好顯得特別,從前人們不讀這些所以現在讀那些,而現在人們讀那些所以又有些人刻意去讀這些(我想到了正反合……)。

其實這樣在我看來也沒有什麼不好。畢竟沒有真的好或不好,我也沒有資格去指責別人。

只是單純覺得特別而有趣。

 

海邊的卡夫卡/村上春樹

第十本長篇小說。居然是第十本!他到底出了多少本,據說又要出一本短篇集了,只能說辛苦翻譯大大了,村上春樹有不是賴明珠小姐翻譯的嗎?我很喜歡翻出「噢」這點,讓我覺得人物都變可愛了。現在只看完上,不過覺得很震撼,各方面而言都是……好久沒有這麼輕鬆的看書了,他應該算是很容易讓人沉浸到他的故事的人吧。

看到了「天堂式的冗長」挺懷念的,我現在好奇我那時聽的是第幾樂章。(或說是舒曼講的噢)某些部分讓我想起哀愁的預感。

看村上春樹真是舒壓XD

雖然每次他只要提到學生運動(我很好奇他生命中的衝擊到底是?)我就會覺得很痛苦,他為了反對這件事情,同時也反對了很多事情,而且我不喜歡和他這樣的人站在另一邊,因為他的攻擊足以使人無地自容,而且絕對是致命傷。

由於這個緣故還是很難真的說喜歡他。不過他的美感一直都始終如一,這點我還挺喜歡的。

想起同學形容畫畫,「如果無法靠繪畫傳達什麼,至少也能讓人覺得很美」。關於這點我覺得和文學並無殊異,不過顯然很少人這樣認為。這並非直指文字優美順暢瑰麗,是「美感」。劇情的舒展安排,人物的名字,喜歡的東西,害怕的東西,理由等等。夢,或者還有很多。

如果無法寫出自己的想法,至少能讓人覺得美。

難道文字不能有同等效用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